发布日期:2024-07-24 09:01 点击次数:133
【编者按】从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到今年开年之际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全面阐释、系统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上下向“新”而行,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在同济大学石建勋教授看来,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正规实盘配资十大平台,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代表新型高质量生产力。以下是他在同济大学的演讲。
“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的一个热词。那么,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哪里?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一概念,有何重要战略意义?今天的演讲,我就围绕上述问题跟大家谈谈个人的思考和理解。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个定义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代表新型高质量生产力。
在这里,我想重点解读一下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我看来,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数智化劳动者,既包括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能充分利用新技术、能快速适应数智化机器设备的新型人才,也包括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人和人机交互型机器人。
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是实现了数智化升级的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人类劳动形式正在从常规劳动转向创新劳动,从实物性劳动转向信息性劳动,劳动资料也由传统机械设备、仪器转向数智化升级的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随着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加快发展,智能传感器、自动装配线、自动化仓储系统、3D打印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设备等成为新型劳动资料,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交互推进,加快生产的线上线下场景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克服了传统机械化生产中的被动性和重复性,呈现出鲜明的抽象性、交互性、柔性和智能性。
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既包括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物质形态对象,也包含海量数据和信息等非物质形态对象。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涉及氢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以及碳纳米材料、仿生材料、光电子材料等新材料,这些新能源、新材料能克服传统能源、材料储量不足、不可再生、对环境破坏严重的缺点,有效降低环境负担,并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激发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还包含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这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越使用、越共享,其价值就越大,且信息和数据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可以更灵活地进行劳动生产、服务社会大众,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将上述三者进行优化组合,就会产生“1+1+1>3”跃升效应,从而使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动能。
从国内外形势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性
从世界范围看,虽然目前其他国家尚未有从理论上定义和阐释新质生产力,但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来看,主要国家都是在朝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发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竞争中,抓住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科学和5G通信等新技术,积极布局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通过新技术驱动产业变革,以促进本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1年3月,美国发布《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报告,表示将进一步扩充现有的“制造业扩展伙伴关系计划”。2022年,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确立了开发制造业前沿技术、扩大先进制造业劳动者队伍和全面提升供应链韧性三大目标。2023年10月,美国开始实施“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计划”,重点扶持美国各地的创新产业发展,包括半导体、矿产、能源、医疗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德国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和战略性的现代产业政策。2010年,德国推出了《德国高科技战略2020》,把气候和能源、健康和食品、交通工具、安全、通信五大领域作为“未来项目”给予重点支持。2011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强调产业链数字化以及价值链横向与纵向的融合,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生物、可再生能源和通信技术等新兴行业。2019年,德国又发布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规划了德国未来十年的产业发展动向,重点支持云计算、数字教育和智能服务等行业,以推动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日本自2016年起致力于推进“超智能社会5.0”计划,先后发布《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6》《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等战略计划。2020年,日本政府发布《生产力白皮书》。202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产业竞争力强化法》,重视企业的创新潜力和产业竞争力。2023年2月,日本提出“新资本主义”构想,重点扶持对象主要是半导体、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生物、宇宙及海洋等七大领域,意在以“破坏式创新”为基本理念支撑,整体提升日本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实力。
由此可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布局新领域、开辟新赛道,依靠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新技术创造新产业,进而占据全球产业链和生产力格局的高端位置。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无论是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重点在于产业升级,根本在于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此情形下,中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谓正当其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途径。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还能催生新兴产业形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数字孪生、万物互联等先进理念和关键技术,促进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使得传统产业能够不断开创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效率,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涵盖高新技术、先进制造和数字化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这些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有助于我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和新赛道,重新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加快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更是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过程。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协调融合和繁荣发展,从而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提升我国资源配置效率,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我国要摆脱对传统增长路径的依赖,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意味着科技驱动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进和变革,更是推动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的革新,即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向智能化、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转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友好型技术,引领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更多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从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新材料、新能源和低碳绿色新技术的使用,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引入绿色环保技术、循环生产流程等,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朝着更加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使得经济增长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将前沿科学技术用于传统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用于传统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进和提升,实现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智慧车联网、无人驾驶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实现交通运输的低碳化和现代化;意味着智慧物流、数据云存储、无线网络接入等的全面覆盖,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意味着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意味着以先进生产技术和数智化设备使劳动者从机械重复性劳作中解放出来,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意味着大力推进数字政务、智慧城市建设,保障社会安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文明的现代化。
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以更好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不能坐等,而是要“起而行之”,统筹规划、全方位系统推进。具体来说,重点要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进一步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促进世界各类先进新质生产力要素与中国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主动参与世界竞争与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合作环境。要加快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一套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速度。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细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市场应用。
第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新型数智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拥有大量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数智人才。必须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研究型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使职业教育尽快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的市场价值,充分调动各类人力资源要素参与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以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前沿技术领域的颠覆式、突破式创新为前提,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超前部署、全面开展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研究,大力支持产业应用研究,在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驱动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
第四,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型要素之一,要充分重视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规范的数据要素管理体系。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数据要素的产权,尽快设立全国性的数据确权登记平台,明确数据产权界定的实施办法;尽快制定数据要素的价值评价体系,明确数据要素的可信度、共享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指标,以便更精准地进行数据要素的评估和交易。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的创造和流通。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打破壁垒,使数据在流通中产生更大价值。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估数据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情况不断改进和加强数据安全策略。
第五,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紧跟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一方面,要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抓住我国数字产业发展早、起步快的领先优势,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进一步夯实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应用的协同效应,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先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系统、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通过对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和销售服务等产业全链条、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通过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加强政策服务引导等系统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在决策、生产、运营环节上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实现高质量增长。
第六,进一步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算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功能,只有全面提升算力水平,才能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顺利落地,才能使数据要素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掘,才能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要加大芯片领域资金投入和支持,推动芯片制造先进工艺和设计能力的提升,推进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创新,推进超级计算机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快提升打造高质量算力的硬件基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算法和软件领域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向量子计算、光计算、类脑计算等新型算力领域的探索,加大对算法和软件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提升高质量算力的软件基础。注重优化算力布局,持续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产业生态化发展,拓展算力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第七,增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生产力的绿色化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技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规模,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要加快构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推广成本,促进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和绿色生态产业区。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推进能源革命、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第八,全面优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金融“供血”功能,为前沿领域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新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的培育等提供灵活且充足的资金供给。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壮大风险投资市场,促进一批革命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发展壮大。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银行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开发创新信贷产品。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对企业科创贷款的担保力度,为科技创新贷款担保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思想者小传】
石建勋,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首席专家正规实盘配资十大平台,兼任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等。曾获第八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智库索引最佳研究报告特等奖、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先锋人物”奖等。
Powered by 真正实盘配资_专业的实盘配资平台_配资炒股开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